新闻中心NEWS

202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发布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2024-10-16

图片 1.png

本站讯(组织与战略管理系供稿)近日,由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部组织与战略管理系主办的“202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及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余位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与会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的现状、未来与挑战。

图片 2.png

 

上午,在天津大学李晓梅教授、张茜洋老师的带领下,各位嘉宾参观了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的天开高教科创园。天津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北洋海棠基金发起合伙人、总经理何勇军对嘉宾团进行了接待,详细介绍了天大科技园的建设情况,并与与会专家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图片 5.png

下午,研讨会在天津大学第25教学楼举办。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部党委书记毛照昉教授出席并致辞。毛照昉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介绍了学部发展概况以及学部党委以党建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创新发展成效,并重点说明了以探索"一系N企"产学研创新实践模式,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新举措。

图片 6.png

随后,研讨会正式开始,由天津大学组织与战略管理系主任潘静洲教授主持。研讨会采取圆桌分组讨论的形式,将与会专家分成四组,分别就“专业建设与课程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会议期间,各位老师分享了在教学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困惑、思考与实践经验。与会嘉宾积极互动、踊跃发言,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A组:聚焦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

 

 

 

A组的嘉宾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武汉理工大学的谢宝国教授强调,优质生源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并倡导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化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强师资队伍,以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南京大学程德俊教授指出,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面临压力,本科招生也面临挑战,呼吁未来在教育模式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创新,推动学科发展适应时代需求。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欣欣副教授关注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多样性和辅修机制,并指出当前学生人数偏少、师资短缺的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解决,以支撑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育辉教授则强调,校友力量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以人文社科为主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科的硬实力与软实力至关重要;她指出,课程设计须贴合实际需求,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与大数据的交叉发展,顺应国家需求,明确学科定位。清华大学的李宁教授补充指出,虽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存在一定壁垒,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人力资源管理在大数据领域的角色不可或缺,尤其是大模型的发展将成为关键突破点。最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赵琛徽教授则呼吁细化招生分类,分析不同领域的就业难度,以此为本专业招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整体而言,与会者一致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应着眼于生源质量、学科建设及市场需求,通过不断创新应对未来的挑战,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B组:深入聚焦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

 

 

 

在B组讨论中,嘉宾们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天津大学的席猛副教授首先指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应避免过度理论化,应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进行精细化设计,本科教学应以理论导向教学为主、MBA课程应侧重实践导向,而EMBA课程应更加关注战略性与宏观层面的设计。随后,河北工业大学的刘鑫教授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发表了观点。他分析了青年学者与资深教授所面临的压力,需打破传统的选拔框架,引入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并强调科研与教学融合至关重要,优质的科研成果不仅能够推动学术进步,也能提升教学质量。浙江大学的施俊琦教授指出,现代企业管理应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他通过企业案例的分享强调了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也正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者要加强学科自信、专业自信。此外,他还倡导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管理理论与实践,适应数字化与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禹教授指出,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从90年代的黄金期到21世纪的挑战。面对中国企业的转型,他对学科自信的回归充满期待,认为企业应从外部能力转向内部组织能力,从依赖要素优势转向创新驱动,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同时,周教授强调,科研工作需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强调特别是要保持对现实困境的同情心,并呼吁要拓展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视角,强化跨学科研究,倡导自主知识体系与批判性思维。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应加强合作,提升研究水平,促进学术交流与共识,共同应对未来挑战。黄鸣鹏教授指出,当前青年学者面临着高要求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发表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他强调,除了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和学生评价同样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青年学者需要在科研与教学之间实现全面发展,以应对多重挑战。张志朋老师则强调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指出当前课程设计未能跟上这一趋势。他提到,未来需要将数字化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相结合,以适应多元化的信息发展。同时,他也认为,加强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借鉴成功案例,将有助于推动这一进程,并促进同行在这一领域的共同努力。

C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定位与发展

 

 

在C组讨论中,嘉宾们就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定位与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央财经大学的于广涛教授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可替代性,指出教师应专注于专业内部建设,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提升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行业影响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张杉杉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地位,呼吁提升管理学的专业性以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学生,提升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的门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师范大学的许志星副教授则提到,师范类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正逐步向工商管理方向调整,这种转变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复旦大学的陈志俊教授则指出,本科阶段的专业建设目标尚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参与度偏低。他建议优化课程设计,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需求,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与实践性。尽管学科发展面临一定挑战,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核心管理职能,因其关注人的价值,难以被机器或技术取代。他们对学科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随着管理需求的不断演变,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湖南大学的张龙教授指出,湖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已并入工商管理系,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系部,现有在职教师四十余人。然而,数智化相关课程的开设面临严峻挑战,教师资源的匮乏成为主要障碍。他表示,许多现有的数字化课程内容并未实质性变动,更多的是名称上的调整,亟需加强师资力量,以满足数智化时代的教育需求。高校在此领域的转型与升级任重道远。

D组:建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方向

 

 

 

在D组讨论中,嘉宾们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厦门大学的白云涛教授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理论体系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学科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北京理工大学的高昂教授则提议,学科建设应结合学校特色。他举例北京理工大学利用军工背景与相关行业相结合,促进人力资源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北京师范大学的鞠冬副教授分享了学校在数字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方面的探索经验,强调了与新时代技术对接是提升学科竞争力的关键。天津财经大学的王海霞副教授教授指出,尽管与信息管理专业老师合作授课,但在技术与人力资源融合上仍存在不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的肖素芳老师呼吁在教师队伍建设与数字化教材开发上实现突破,以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技术前沿。在人才培养方面,白云涛教授提出,本科教育应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在夯实基础课程的同时,加强专业课程与跨学科的结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南开大学的袁庆宏教授分享了通过邀请业界导师参与MBA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认知的成功经验,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缩短学术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高昂教授则倡导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以更灵活地支持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肖素芳老师补充道,课程之间应建立明确的关联,通过构建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应用能力。

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不仅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也为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高校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