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经管学部张中祥:能源革命背景下以全球均衡视角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

发布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2016-06-12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尤其是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能源安全问题为国家和社会所密切关注。在当前世界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6月2日下午2点,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部专业学位学院主办的第68期相约北洋——下午茶沙龙在25教学楼A区3层B教室举行,经管学部张中祥带来了主题为“能源革命背景下以全球均衡视角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精彩讲座。

张中祥是世界能源问题领域的专家,全球知名经济学家。本期沙龙,他以中国在全球范围探索能源安全问题的视角出发,从中国对国际石油及天然气的需求已得到前所未有的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审视,美国主导的对华石油封锁问题,中国政策性银行运作问题,石油和天然气贷款业务问题,中国国有石油企业海外石油权益产量问题,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与并购的启示六个方面做出了分析。

中国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但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国

张中祥指出,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石油进口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大型经济体,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能源主要靠国内供应:国内供应提供了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0%左右。中国严重依赖国内煤炭生产作为主要能源来源。2011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打破了日本自1975年保持全球煤炭进口第一的记录。这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是否能满足自己的煤炭需求的担忧。张中祥认为,这是一种过度解读。中国成为煤炭最大进口国可以归因于一些特殊因素。在日本方面,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导致电力短缺。再加上日元升值,钢铁企业遏制生产,导致焦煤需求疲软。此外,9.0级地震损坏了日本东北部海岸的燃煤电厂,导致日本用于发电的动力煤进口减少。在中国方面,由于对用于发电和水泥生产的煤炭需求旺盛,国内煤炭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从国外进口煤炭对那些远离国内煤炭生产基地的地区特别有吸引力。

中国是富煤、少油、缺气。张中祥强调,这些年中国在新、老油田的增产、稳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国内石油的生产量基本维持在每年2亿多吨的这样一个产量水平。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内石油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对国外进口石油的渴求的不断攀升,有预测称,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很快会超越美国。2009年中国每日进口石油430万桶(4.3 mb/d),占需求量的53.1%,石油对外依存率首次超过50%。到2015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率已达到60.6%。

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大幅增长,其石油需求增量使任何一个国家都相形见绌,同时其快速增长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政治不稳定的地区,并且运输要途经中国没有影响力的漫长海上航线。这也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更为严峻的威胁:石油供给的不稳定性很可能加剧。不过,张中祥认为,在中国能源安全的讨论中,有过高估计石油中断可能性和对能源贸易稳定持悲观看法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全球石油市场的不信任。而证据表明,以市场为基础的能源合同是持久的,并且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战争和出于政治动机的行为,对能源安全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需要认真评估分析影响能源安全风险的因素,从进口来源、渠道、路经和定价能力以及国内外政治因素的角度全面均衡地考虑相关问题。张中祥强调,中、西方都不应该从政治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能源安全这一事件。西方政治家雄词善辩,你们把中国获取海外能源供应描绘成“威胁”的言论,只会加剧中国对获取发展所需石油可能受阻的恐惧。中国也需要重新认识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位置,并意识到咄咄逼人地开展海外油田和石油权益的收购对加强其能源安全并无益处。和其他石油进口国一样,中国能源安全越来越深度地取决于国际油市的稳定以及市场供给量的增长。美国对华石油封锁很难实现。

对于“美国对华的石油封锁”这一话题,张中祥表示,美国作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直试图遏制中国日益增强的全球影响力,并谨防中国对其霸权形成任何挑战。美国不仅自己不参加,还以在管理水平、环境标准、放贷和采购要求等方面达不到世界银行标准为名,一直劝阻其盟友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地缘政治上看,随着美国重新把焦点放在亚太地区,其重返亚太战略目前主要表现在与中国周边国家一起实施“包围联盟”。但要出台一个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融合和互相依赖程度很高,根本无法承受对方经济崩溃对自己的影响。而这种对华制约政策无疑会使美自吞恶果。美国试图影响但不干预2012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以避免台湾海峡的不稳定,此举明确佐证以上观点。此外,美国想利用跨太平洋的贸易伙伴关系(TPP)向中国施压,敦促中国遵守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规则。美国还希望利用TPP实现其私营部门和其他国家国有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的主要目标。这也反映了美国对世界贸易体系不能解决中国国有企业在全球贸易下拥有的“不公平的优势”的严重不满。再者说,即使美国试图封锁中国石油进口,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之低。毕竟,要想实际达到封锁,其操作难度是非常大的。

“中国政策性银行运作”并不存在

张中祥表示,谈起“中国政策性银行运作”这一话题,就必须说到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两家政策性银行是1994年金融业改革时中国政府设立的,为中国和外国实体提供信贷额度(尤其是为国有石油公司),以支持其国际扩张和签订油气协议,同时为这种业务创造可靠和安全的环境。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国外普遍认为其是“中国政府的傀儡”,其提供贷款仅仅是为了达到中国政府的政策目的,而没有商业考量。事实恰恰与这种普遍认知相反。虽然国开行是全资国有的,但不是由政府运作的。国开行的一个使命是推进中国政府的国内外政策,包括保护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并保证中国政府的利益,但这些要求并不妨碍它谋求自身发展,包括以扩大其国内业务外的方式来获取利润。事实上, 国开行在平衡商业和政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其不良贷款率自2005年以来一直低于1%,比其他主要中资商业银行都要低。

张中祥指出,有一些相较于国际金融机构和西方政府,中国为拉丁美洲提供的贷款条款更优惠、没有附加政策条件、环境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随之而来说法。但分析的贷款合同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国开行贷款比世界银行贷款条款更苛刻。2010年,国开行以高于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600个基点的利率,给阿根廷提供了100亿美元的贷款。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国开行确实会要求借款方从中国购买设备和雇用劳工,有时与之签订石油出售协议作为某种附属实物担保。通过这种借贷方式,中国贷款给一些信用不那么好的借款方。

“贷款换石油”存在风险

之后, 张中祥分析了“石油和天然气贷款业务问题”。这种以贷款换石油从而获得长期供应的模式,在国有石油公司中已经实施过一段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向中国贷款以换取石油。因此,这类交易对中国来讲并不陌生。值得注意的是,“贷款换石油”协议涉及以下风险:一,合同可能由于政府的更替而失效。蒙古政府换届直接导致中国企业与蒙古签订的第一宗煤炭长期合约面临毁约就是佐证。二,资源丰富的国家可能无法提供所承诺的数量。三,因为石油并非贷款的抵押物,如果负债国一旦威胁切断石油供应,银行将无法凑集到额外石油或石油收入来弥补潜在损失。然而,现在优质资产很少出售,即使出售,外国政府已多次阻止中国国有石油企业购买油田,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可能也无法公平地中标。在这些限制下,用贷款换取油气的交易是中国多元化其石油供应的次优选择。

这些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在价格上并不能讨价还价,所有的交易都与市场价格、而不是石油的数量相关联。俄罗斯,巴西和委内瑞拉都是以石油市场价格向中国销售石油还贷款。委内瑞拉当年在油价还处于高位的时候与中国签的石油换贷款协议,没有预料到国际油价会像现在这样暴跌。如今油价暴跌不得不偿付两到三倍于以往的石油来满足贷款偿还协议条款。这就是为什么满载着原油的油轮最近一个多月络绎不绝地驶往青岛港,以至于到港轮船数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不过,委内瑞拉当前经济十分困难,经济今年负增长8%,通货膨胀将达720%,此时中委两国要加强沟通和合作,中国要考虑必要的援助,以防委内瑞拉出现债务违约,毕竟委内瑞拉还有中国几百亿美元的欠款,委出现债务违约无论从地缘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对中国都是很大损失。

国有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分析

接着,张中祥聚焦于“中国国有石油企业的海外份额油” 以及“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与并购”两个议题。中国“走出去”的政策有助于国有石油公司发展壮大,扩展全球性业务。可以说,政府继续通过支持国有石油公司并购海外石油和天然气业务,把外汇储备从低收益的金融工具(如美国国库债券)转向收益率较高的资产。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国有石油公司的海外份额油真的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吗?张中祥指出,国内一直担心美国封锁马六甲海峡。既然担心封锁海峡的话,不管是从国际市场买的,还是国有石油企业自己在国外生产的权益份额油,同样面临封锁、油进不到中国来的问题。只有国有石油企业把权益份额油运回中国,才有可能帮助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国有石油企业必须将他们的权益石油送回中国。相反,国有石油企业明显倾向于让市场决定是送回中国还是跟其他国际石油公司一样,在地区或国际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目前也没有证据显示,在发生供应危机时,国有石油企业生产的石油会给中国消费者提供更低的价格或更多的数量。

张中祥表示,中国在海外油田投资不仅有助于增加石油产量,还会大大提升国际市场石油购买的便利性,可以说是对中国消费者和对全球其他消费者都有益的“双赢”举措,但其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重审中国企业“走出去”,张中祥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选择,但要充分认识海外并购、投资的战略风险。能源虽是一种战略性商品,但毕竟是商品,应当还原其商品属性。央企不应当再犯在项目可研和尽职调查上的粗线条的通病。对一个跨境商业项目而言,强调战略意义,并不等同于可无视商业逻辑。否则,必然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外,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由于政企不分,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经常遇到阻碍,东道国在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时候,会认定企业投资行为为国家行为,因此央企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经常遭遇各种掣肘。与此同时,国企发展思路尤其是经营模式也引发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经常以为搞定了东道国政府就解决了一切问题,中国企业只关注“政府许可”,而非民间的“社会许可”,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由于没能处理好与当地百姓的关系,最终导致投资项目搁浅或运行麻烦,吃了大亏。如果不能妥善应对,这些都将会对其参与实施“一带一路”项目带来各种具体困难与风险。最后,张中祥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很多挑战,即使是其参与实施“一带一路”项目也不例外。因此,要想走得远,需要在具体操作运营上下功夫。中国企业在高风险国家的大量投资正在挑战其长期执行的互不干涉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也许到了与时俱进、需要政府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张中祥教授简介:

张中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经济学博士,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部教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影响评估专家组组长,上海特聘专家,亚太政策研究会(APPS)会士,欧洲环境和资源经济学家学会(EAERE)中国代表,巴黎政治学院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院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首位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兼职教授,位列爱斯唯尔(Elsevier)经济与金融领域“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第4位,入选中国高校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1956-2008年53年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SCI/A&HCI收录的核心期刊上10多位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2020减排目标、2030年控制碳排放总量的承诺、一带一路和建立亚投行等这些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实施的国内外战略,都有张中祥教授前瞻性、原创贡献,被现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称为“气候领域学术大师”。